2022年,作为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医疗进入了新的十年。
新阶段,互联网医疗不仅应用于网络服务,还将触角延伸至线下,逐步深化线上线下服务的融合;原本局限于单个环节的服务,正在加速结合,形成针对某种疾病或某类人群的持续服务。在此背景下,互联网+中的诊后疾病管理应运而生,并成为行业演进过程中的必然形式之一。
互联网+中的诊后疾病管理综合运用了互联网、AI、物联网技术、智能硬件等。为患者提供疾病诊疗后的持续管理服务,包括智能随访、用药指导、疾病普及、体征监测等必要内容,以提高患者在诊后管理中的依从性,更好地促进和维持其健康状态,在医疗服务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互联网+的两种诊后疾病管理模式:优势互补和加速市场渗透
互联网+中的诊后疾病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在医疗资源紧缺的前提下,医院的医护人员增加工作量是不现实的,需要社会力量参与进来。目前业内已经有不少公司进行了创新探索,逐渐呈现出两种模式。
互联网+中两种疾病诊断后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动脉网络图。
平台模式覆盖面广,促进了新服务模式的普及
在模式上,企业搭建互联网平台或搭建平台型互联网医院,吸引医务人员入驻,整合疾病管理所需的医疗设备、检查等资源,平台运营者和医务人员共同为患者服务。
早期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大多布局了此类服务。比如医联体与药企、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合作,共同为用户提供院外疾病管理;方舟健科将医疗服务、医患教育、药品服务从医院延伸到患者家中,实现居家疾病管理。在疾病分段领域,师博士搭建了外科疾病管理平台,方存博士则专注于多动症的诊断后管理。
平台的突出特点包括:医患覆盖面广,患者可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医生。医患之间的沟通主要是线上,但也能给跨区域线下就医带来便利,尤其是对于重症患者。他们经常想寻求名医和专家的帮助。他们可以提前在线沟通病情,为线下就医做准备,出院后得到及时的诊后管理。
平台模式下,医生以个人身份在线执业。研究表明,全国至少有16.51%的医生在互联网平台注册提供服务。虽然在这种模式中,平台与实体医院的关联度不高,但这种模式促进了大量医生接受、使用和推广互联网+中的诊后疾病管理服务。
定制模式因地制宜,深度融入医院服务流程
定制模式是企业和医院在互联网internet plus)共建一个互联网医院和一个诊后疾病管理平台,医院内的医务人员和企业运营人员共同为患者服务。
例如,健海科技与医院共建“诊后疾病管理中心”,以患者为核心的“健康教练技术”和基于循证医学的数字化治疗为两大核心管理工具,连接线上线下资源和院内院外资源,为有需求的患者提供多场景、多层次、全方位、全周期的诊后疾病管理服务。目前,该模式已在浙江、山东等地近百家医院成功上线运行,满足了各科室、各病种的诊后管理需求,取得了一定成效。已经落地的医院,患者按时随访率、用药依从性、生活方式改变等指标都有所提升,医院管理成本有所下降。
海科技与医院共建诊后疾病管理中心。图片来源:公开资料。
此外,易随访与肿瘤医院合作,为患者提供随访咨询、随访提醒、患者教育知识、医生解答等管理服务。平台沉淀的疾病数据也可以为现实世界的研究提供支持。北生医疗将服务重点放在母婴领域,与儿科医院、妇幼医院合作,开展医院与家庭的联合随访,还将家庭终端设备的监控融入到服务中,使疾病管理更加精准及时。
由于各医院在诊疗水平、信息化水平、科室设置、疾病领域专长等维度存在较大差异,企业一方面需要明确自身在综合管理或疾病管理方面的定位,另一方面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与医院确定具体的服务项目,从而形成定制化的模式。
定制模式相对于平台模式,企业与医院的关联度高,而为医院赋能是企业的重要任务之一,即帮助医院搭建技术平台、服务流程甚至直接参与患者服务,从而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定制模式的顺利运行可以让医生和患者都受益。对于医院来说,基于互联网细化了诊后环节,放大了优质医疗资源的效率。特色专业、特色技术等优势向院外延伸;定制模式下的服务大部分是提供给我院患者的,也就是说“流量”是从医院里取来的,用在医院里,甚至塑造医院的口碑,吸引更多的症状患者。
对于患者而言,定制模式依托医院的线下诊疗、检查等能力,结合技术平台和线上服务,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流程,可以带来更好的就医体验。
由于医院的深度参与,定制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患者对诊断后管理的依从性,还可以提高医院的运营效率,减少支付者的支出。
值得一提的是,两种模式也有交叉,一些平台型企业根据医院需求与医院合作开展疾病管理,如微医与京东健康联合成立的慢病管理中心或专病管理中心。同时,定制企业与多家医院形成合作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个平台,可以实现平台上各种资源的协同。
整体来看,两种模式的优势互补,正在加速互联网+的诊后疾病管理在所有参与者中的渗透;企业不仅可以为患者、医院、支付方的实际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和方案,还可以追求相应的商业价值。
为什么要在互联网加 中管理诊后疾病?
互联网+中的诊后疾病管理连接了医院、医生和患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付方;无论从哪个参与者的角度来看,互联网+中的诊断后疾病管理都具有关键意义。
站在患者的角度,互联网+的确诊后进行疾病管理,可以有效改善疾病预后。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近三年,多次切断患者与医院的联系。特别是在部分城市大规模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发挥了显著作用,解决了部分患者的慢性病问题。同时,在日常状态下,大量患者也需要长期随访指导、数据监测等持续干预,尤其是肿瘤患者和术后人群。
目前,大量研究已经验证了互联网+在诊断后疾病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比如用移动医疗管理慢阻肺、哮喘患者,可以降低入院风险;对于艾滋病、结核病、心血管疾病等患者,移动医疗也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同时,依托互联网平台对各类疾病进行术后管理,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用药依从性,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对于患者来说,在疫情期间在互联网+中进行诊后疾病管理可以解决燃眉之急,而在互联网+中进行诊后日常疾病管理可以提高效率和依从性,改善疾病预后。
从医院的角度来说,互联网+中的诊后疾病管理是提高运营效率的重要手段。
目前,互联网医院已经成为医疗服务的标准,其中,公立互联网医院的数量占到了70%之多。虽然一些三甲医院在运营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很多公立互联网医院还在建设中,没有使用,存在资源浪费。
2021年,动脉网蛋壳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以实体医院为首的互联网医院中,有持续服务的日均诊疗量高于无持续服务的。
注:互联网医院是否提供持续服务对日均诊疗量有影响。图片来源:动脉网蛋壳研究院2021互联网医院报告。
以诊疗量为代表的问诊数据,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互联网医院的运营效果和价值。因此,在互联网plus中使用诊后疾病管理等持续性服务,可以激活公立互联网医院的优质资源,使其真正有效运营。
站在支付方的角度,在医保支付改革的趋势下,互联网+中的诊后疾病管理有助于降低费用。
注:近年来我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费用结构及增长情况。数据来源:2021年中国医疗保险统计年鉴。
如上图所示,根据《2021年中国医疗保险统计年鉴》的数据,除2020年疫情导致的特殊情况外,近年来全国职工医保医疗费用持续增加。从结构上看,住院费用占比最大;从增长趋势看,住院费用增速明显高于普通门急诊费用和门诊慢性病及特殊病种费用增速。比例高且增速快,控制住院费用显然是医保控制费用的重中之重。
这时,互联网+中的诊后疾病管理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在满足出院条件的情况下,将必要的术后管理和康复管理转到院外,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医疗费用。
综上所述,考虑到患者、医院和支付方的需求,互联网+中的诊后疾病管理有其特定的意义。
一般来说,基于互联网plus中的诊后疾病管理的全程管理服务,可以将首诊、随访、家庭康复、在线随访、再入院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持续的服务闭环;有助于解决以往医疗服务存在的忽视预防和康复、流程碎片化等问题。,并将成为未来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
十亿级市场,互联网+中的诊后疾病管理蓄势待发
从宏观层面来看,由于疫情加强了公众的健康意识,医疗服务体系正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互联网+中的诊后疾病管理作为促进和维持健康状态的高效手段,展现出可观的前景。
一方面,政策促进了医疗服务的转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将是医院运营的主线,这就要求医院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形成医防一体化服务的新模式,这就为互联网+中的诊后疾病管理提供了优良的政策环境。
另一方面,市场生态在改善。医疗机构和医疗器械企业数字化转型进度加快,互联网医疗方兴未艾,数字化治疗萌芽。这些领域与互联网+中的诊后疾病管理密切相关,将为其构建更好的发展土壤。
特别是2021年以来,数字治疗从行业创新到政策扶持都取得了快速突破。数字治疗本质上是服务的数字化。与传统服务相比,具有可复制、可积累、成本更低、获取更便捷的特点。它与诊断后疾病管理所需的工具高度兼容,有望成为互联网+中诊断后疾病管理的利器。
根据艾瑞《中国互联网医疗后诊断行业白皮书》,2022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后诊断行业整体市场规模约为4413.5亿元,2015-2022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30.5%,行业处于快速上升阶段。根据约斯特沙利文的报告,2022年中国数字化慢病管理市场规模将达到3613亿元,2025年将快速增长至8001亿元。
互联网+的诊后疾病管理和互联网医疗的诊后和数字化慢病管理有很多相似之处。相比之下,互联网医疗的先诊断后治疗的概念更为宽泛,而互联网plus中的疾病管理和数字化慢病管理通常是针对一些特定的疾病,围绕疾病整合服务资源;同时,互联网+中的诊后疾病管理既涉及慢性病的管理,也涉及手术的院外管理。因此,互联网+中的诊后疾病管理已经进入了数千亿的市场。
当然,互联网+的诊后疾病管理也面临着医院医患接受度低、商业模式不成熟等挑战。下一步,行业需要继续探索技术和模式迭代,通过优秀的企业领导力和产业链协作,构建患者、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产业链合作伙伴等参与者的价值网络,让各方相互赋能;推动互联网+中的诊后疾病管理成为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实现行业的成长。
今天小编来为大家带来的是“车内打伞”名场面再现,汽车全景天窗是一个“美丽的错误”?让我们一起往下看看吧!
今天小编来为大家带来的是折叠屏手机狂欢外屏尺寸,方向错了让我们一起往下看看吧! 我们真的需要大尺寸「外屏」吗 2020年,三星推出了旗下首款配备外屏的纵向可折叠式智能手机——Galaxy Z Flip 5G,小小的1.05英寸 AMOLED显示屏,放置在双摄模组旁,可用 ...
今天小编来为大家带来的是对话索尼中国高管:中国对索尼很重要,用中国技术解决全球问题让我们一起往下看看吧!
今天小编来为大家带来的是首款无风扇Macbook宣告死亡,一次典型的“苹果式试错”让我们一起往下看看吧!
今天小编来为大家带来的是2023款ES6是款好车,但蔚来还需要更多好牌让我们一起往下看看吧!